海底捞停业20天复工,“扛得住,复得起”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的餐饮企业带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生死考验。疫情对于春节期间餐饮业的影响有多严重?


1月15日以来,近半个月时间,港股餐饮板块持续走弱,截至1月31日收盘,海底捞(06862,HK)股价累计下跌了16%,呷哺呷哺(00520,HK)累计下跌了25.6%,国际天食(03666,HK)下跌了14.2%,上市至今仅半个月的九毛九(09922,HK)也累计下跌了近20%,市值仅剩下108.67亿港元,相比于上市首日,公司市值已蒸发了28.94亿港元。



为避免因聚餐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全国各地开始陆续下达关于餐饮停业的通知,九毛九、海底捞等知名餐企均于1月26日左右相继宣布暂停营业。在此次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假期7天内,新冠肺炎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93%的餐饮企业都选择了关闭门店。



疫情之下,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被重塑,经济运行中既有困难与挑战,也有变化与机会。餐饮行业正在全面复工,打响了一场“战疫”自救的战争。


这个春节,餐饮从业者都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无论是估值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还是街边小馆,以及千千万万无班可加的服务员和厨师,都忧心忡忡。



1月31日,恒大研究院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中指出,本次疫情在经济层面的影响表现为宏观层面的需求和生产骤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餐饮、旅游、电影等第三产业服务消费行业。



2019年春节七天假期内,中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万亿元。据《报告》估算,2020年春节,餐饮零售业仅在春节7天内的损失就可能高达5000亿元。



在不少餐饮行业从业者看来,餐饮本身就是一个民生行业,不仅关系民众的一日三餐,在解决就业方面更有积极作用。如今,全国相当一部分的餐厅处在停摆状态,连九毛九等餐饮巨头都接连停业,让原本就面临“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经营压力的餐饮行业雪上加霜。


外卖成餐企“救命稻草”


考虑到食品消费安全、顾客安全以及员工安全,餐饮企业关店是一种选择,但为了满足特殊时期市民的用餐需求,继续坚守也是一种担当。大多数餐饮品牌选择外卖的形式坚守阵地,外卖也由此成为了不少餐企的“救命稻草”。



西贝全国367家门店,其中43家正常营业(包括5家只经营堂食的机场店,其它外卖堂食同时上线)、192家只开外卖门店、132家闭店,其以外卖为突破口,调整外卖菜单,加大折扣力度以提高外卖客单价。



吴国平把外婆家等一系列品牌几乎全部关停,只留下一个名为“老鸭集”的品牌在做外卖。



在堂食普遍暂停营业的情况下,乐凯撒大力发展外卖,尽可能的增收,让资金坚持更久。故此,大年初四乐凯撒就组建了“战时特战小组”,聚焦外卖。面对疫情,“战时特战小组”与食品安全部对接,提炼出外卖风险控制点,从操作规范层面,保障产品及配送的安全。



旺顺阁在疫情期间暂停大部分的店面的营业,只保留一些有条件做外卖的店面。为了减少疫情传播,在人员安排上也做了调整。旺顺阁在外卖上发力,保证外卖品质,让顾客能够在家享受到旺顺阁的年味。

……



随着疫情的好转,新型肺炎确诊人数涨幅不断下降,有些地区的外卖也迎来了高峰期。比如在元宵节当天,成都一家大龙燚一早上就爆单,订单数足足有200多,这让大龙燚的负责人都没有想到。因为单子挤压严重,管理层到员工都加入到了送餐的队伍中。



不仅如此,巴奴和凑凑火锅在外卖业务上也有很明显的单量增长。


不过,虽然外卖单量涨幅明显,但依旧无法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只能成为餐企活下去的支撑,想要通过外卖实现疫情期盈利,还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也有部分餐饮品牌没有加入到外卖大军中。比如喜家德水饺,因其“好水饺不适合做外卖”的理念,在疫情期间并没有上线外卖业务,而是在近期逐渐开始了分批开业处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海底捞。2003年非典时期,名不见经传的海底捞出奇制胜想出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客户不愿进店,可以给客人送上门!”的招数一炮而响,甚至为了送货方便还采取了“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的方法,彼时这一创新模式被当作餐饮业在危机时的典范,也成为了海底捞重要的盈利组成部分。



而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海底捞不仅全部关店,就连外卖业务也停止了。有业内人士分析,关停外卖的原因应该有两点。第一是为了员工管理,以免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海底捞员工众多,一旦有人感染,辐射面会很广。第二则是减少损失,虽然外卖能够增加部分营收,但是如果让海底捞这样体量的餐厅专做外卖,人力、物力上的成本可能比外卖营收都高。



总之,疫情期间不少餐饮人把外卖当做主要发力点,但长期来看,餐饮业整体要想恢复元气,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体抗疫战役的走向。只有疫情真正过去了,餐饮业才能恢复往日的热闹。也就是说,只有当餐企正式复工,才是市场回温的开始。


海底捞复工,“扛得住,复得起”


在这次疫情中,曾经多赚钱的餐企,近期损失就有多惨重,相信不少人已经想到了国内第一大餐饮品牌——海底捞。



1月26日,海底捞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内地所有门店1月26日起至1月31日暂停营业。随即在休市近一周后,海底捞再发通告延长暂停营业时间,后续营业时间将视疫情发展及国家规定另行通知。至2月15日,海底捞门店已停业20天。



据《华夏时报》测算,海底捞停业两周的亏损就已达11亿元,相当于每天近8000万。其中,员工工资和门店租金占大头,约为7亿元。由此推算,海底捞停业20天,为品牌带来的损失则高达16亿元。对于已经上市的海底捞来说,在股市上的亏损则更多。



2月15日,海底捞终于“忍不住”发出了恢复营业通告。此次海底捞恢复营业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类:北京部分外送门店2月15日起恢复营业;上海部分外送门店2月16日起恢复营业;西安、深圳、南京部分外送门店2月17日恢复营业。


第二类:其他城市门店将陆续恢复营业。


简单来说就是一二线城市门店优先恢复外卖业务,而其他城市则陆续恢复堂食营业。



面对每天8000万的亏损,坚持20天暂停营业的海底捞,可以说是“扛得起”了。


那么,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很多餐饮品牌没有选择开业的情况下,海底捞如何做到“复得起”呢?



我们知道,面对疫情,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就是食品安全以及用餐安全。而做到这些,不仅需要餐企有敏锐的嗅觉,更需要高效的执行力。那么,海底捞是如何做的呢?



海底捞拥有10万名员工,只要疫情期间有一人出现问题,那么对品牌乃至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海底捞除了暂停营业之外,同时还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



早在2020年1月3日,“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在海底捞内部引起关注,海底捞食品安全管理中心向全国门店下发了《关于冬季预防诺如病毒等冬春流行性疾病的预警通知》,特别提醒了由于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应避免外出至人群聚集地。


1月9日,海底捞向门店下发《关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防控备忘录》的文件。要求门店所有员工学习,并开始持续关注不明肺炎的消息和门店员工的身体状态。


1月23日,武汉封城,疫情事态趋于严重,海底捞高层旋即作出决定,成立防控疫情总指挥部,在集团层面进行分工,五位核心高管悉数投入战场,处于随时应战的状态。


1月24日,海底捞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西安六个门店数量超过30家的城市建立指挥部。


1月25日,疫情在全国蔓延开来,海底捞遂在全国范围内成立24个城市区域现场指挥部,涵盖内地所有门店。


1月27日,海底捞借助官微发布了城市防疫专家顾问团(社会)招聘启事,1月31日,便公布了海底捞防疫专家顾问团名单及分工。


1月28日,海底捞关联公司蜀海供应链在北京工厂举行了疫情防控演练。

……



自疫情开始到今天,复工前的海底捞虽然明面上暂停营业,但是在背后却一直做着与疫情、与品牌有关的事情。在海底捞官微,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底捞防控疫情总部给出的工作简报,以及有关海底捞的最新消息。



当有些餐饮品牌还沉浸在疫情的焦虑中,海底捞早早就把注重疫情安全的大旗竖起,并且通过高效的执行力烙印在顾客心智中。此次复工,正是海底捞展示内功修炼的好时机。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中文的危机里面有两个含义,危险和机会。任何有危险的时候,都标志着有机会的来临。



在困难面前,所有的危机都是在做压力测试,如何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在从中找到发力点,才是餐饮企业在疫情中最应该做的事情。海底捞停业20天终复工,“扛得住,复得起”,再一次成为了餐饮行业的学习榜样。


—————— 分享 ——————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