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股震荡走低,中金公司跌超7%,中国银河跌近5%,中信建投、西南证券、中银证券等跟跌。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要抓住政策转向、促进经济明显回升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结构性的调整,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改革不能够停步,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企业困难等问题,政策支持过多的风险同样小于支持过少的风险。”
安徽证监局发布关于对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周培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发现中银证券在负责铜陵天海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推荐挂牌和持续督导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履行审慎核查义务,对天海流体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持股情况核查不充分。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证券和云南白药拟共同出资成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金。该基金的目标认缴出资总额为70亿元,将充分利用云南中医药产业优势,坚持投早、投小,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推动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预计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药产业基金之一。
证券板块直线拉升,国盛金控封板涨停,锦龙股份冲击涨停,中银证券、浙商证券、太平洋等多股涨超2%。
中银证券指出,2024版“国九条”发布,严监管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并举,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了强监管周期。2024版“国九条”对前期资本市场重点关切问题都做了集中回应,后续上市公司将实行全流程强监管,发行端门槛提升,存量端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强化分红导向,出口端加大退市力度全面提升退市指标,打击各类违规“保壳”。交易环节重点提升对量化资金的监管力度,对过度占用系统资源的高频交易收取更多费用。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上提出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与上两个版本的国九条相比,2024版“国九条”突出修炼“内功”,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整固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提高资本市场发展上限,修正了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面临的不对称性劣势,利好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恢复。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红利投资策略将会占优,目前全市场大概有4.6%的公司触发分红不达标戴帽标准,新的分红生态有望提升红利策略的竞争优势。
券商股午后拉升,中银证券涨逾4%,方正证券涨逾3%。
证券板块盘初下挫,华鑫股份跌近3%,国盛金控、中国银河、华创云信、中银证券等均跌超2%。
中银证券发布业绩快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9.39亿元,同比下降0.68%,净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11.51%。
券商股早盘继续冲高,华鑫股份拉升触及涨停,首创证券、财通证券、中银证券、光大证券等继续冲高。
证券板块异动拉升,华鑫股份涨超7%,首创证券、财通证券、西部证券、中银证券等纷纷拉升。
中银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当前券商板块估值和基本面拐点主要有待资本市场需求侧改善。预计2024年,经济复苏预期、活跃资本市场政策、包含公募降费改革在内的投资端改革是推动增量资金入市、活跃资本市场,进而带动券商基本面与估值提升的三大驱动力。当前券商板块估值触底,市净率低于2012年以来5%分位数,板块估值和基本面均存在改善预期,适宜左侧布局以待拐点。
1月11日消息,中银证券研报指出,消费电子行业或迎复苏,关注新技术带来的设备增量。智能手机和PC等消费电子产品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销量下滑之后,产业链库存去化接近尾声,已经出现边际改善迹象。
中银证券研报指出,钢结构渗透率提升,发展空间广阔。2024年工业建筑、公共建筑有望维持较大投资力度,对工期要求较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将拉动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此外,行业企业积极布局光储业务,未来订单提升可期。建议关注:精工钢构、鸿路钢构、东南网架等。
中银证券研报指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2023年整体处于复苏进程中,同时出口筑底,展望2024年随着消费信心和海外需求的持续改善,看好服装零售与出口的表现。建议重点关注三大主线:内需波动下穿越周期的服装品牌,摆脱困境且估值进入合理配置区间的体育服饰以及订单有望迎来拐点的纺织制造龙头。
中银证券研报指出,服装零售2023年前三季度呈现弱复苏态势,有望在Q4低基数及秋冬装需求回补下迎来较好表现。出口端今年以来受海外需求影响承压,8、9月环比改善,期待Q4服装出口实现由负转正。服装板块三季报业绩整体保持稳健恢复,子板块流水与业绩呈现分化趋势,中高端与体育服饰表现较好。
证券板块早盘走强,方正证券涨超9%,锦龙股份、太平洋、华泰证券、中银证券等纷纷跟涨。
中银证券研报指出,创新药出海为中国药企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对于药企的研发能力、经验、综合实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创新药出海方面,建议关注在研发方面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药企。
证券板块反复活跃,锦龙股份直线拉升涨停,太平洋此前涨停,首创证券、天风证券、哈投股份、中银证券等跟涨。
10月21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采取的是结构性调整为主、政策刺激为辅的应对之策。他认为,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仍有5%左右,我国有条件用好正常的财政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