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林牧渔行业迎来周期性反转,头部企业业绩强势反弹。温氏股份全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49亿元,同比增长16.68%;牧原股份净利润同比激增554.07%至189.25亿元。2025年一季度,两家企业凭借规模化养殖、智能化降本及猪价回升,实现盈利。
温氏股份(300498.SZ)公告称,公司2025年4月销售生猪317.57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共289.99万头,仔猪27.58万头),收入55.45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4.92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2.59%、1.91%、0.34%,同比变动分别为27.90%、18.61%、-1.71%。
温氏股份晚间公告,公司2025年2月销售生猪259.83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共251.29万头,仔猪8.54万头),收入46.86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4.96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10.39%、-12.39%、-5.14%,同比变动分别为35.18%、40.38%、4.69%。
温氏股份(300498)近日在券商策略会上表示,综合来看,预计2025年猪价表现可能略低于2024年平均猪价。但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持续改善,肉猪养殖成本有望继续降低,单头盈利水平未必会低于2024年。
温氏股份2月2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对外股权投资业务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温氏投资负责,其在机器人和新材料领域有投资布局,旨在强化产业链技术储备,赋能主产业可持续发展。
温氏股份(300498)2月20日晚间发布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49.06亿元,同比增长16.66%;净利润92.4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3.9亿元;基本每股收益1.39元。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生产指标持续改善,生产持续向好,同时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养殖成本同比大幅下降。此外,公司肉猪销量同比增长,销售价格同比上升,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上升,实现扭亏为盈。
猪肉股震荡反弹,正虹科技、巨星农牧双双涨停,新五丰、神农集团、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唐人神等跟涨。
温氏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自2021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在数字化转型及技术创新体系等多方面积极开展全方位合作,已取得良好成果。
温氏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初步制定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3300-3500万头,肉鸡销售量同比增加5%或以上。
温氏股份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00万元–950,0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638,966.24万元。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
中信证券研报称,预计中证A500指数将于2024年12月16日执行2024年年末指数样本股的调整。根据模型测算的结果,预计调入中证A500排名靠前的股票包括工业富联、山西汾酒和温氏股份等。此次中证A500调入调出组合冲击系数整体均较低,没有股票冲击系数绝对值大于1。
温氏股份近日在券商策略会上表示,截至10月末,公司能繁母猪168万头,后备母猪充足。同时,公司不断提升母猪群体的各项生产指标和性能,持续优化高质量种猪体系。10月份,猪苗生产成本已降至290元/头以下;肉猪上市率93%,料肉比进一步降至2.56。公司养猪成本控制较为理想。
近日,陕西温润材料智造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温润(珠海)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额6亿元,经营范围为创业投资。
11月5日,温氏股份公告,2024年10月销售肉鸡1.19亿只,收入33.04亿元,毛鸡销售均价13.33元/公斤。在猪产品销售方面,公司2024年10月销售肉猪267.20万头,收入58.12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7.64元/公斤。
温氏股份公告,202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8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81亿元,同比增长3097.03%。
养殖业盘初回调,牧原股份跌超3%,立华股份、福成股份、华英农业、温氏股份、国联水产等跟跌。
截至发稿,据不完全统计,盘后包括温氏股份、方大炭素、力芯微、水星家纺、立昂微、苏试试验、麦格米特、力合微、新锦动力、百邦科技、杰瑞股份、神马股份在内的1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或增持计划公告。
温氏股份公告,公司拟以9亿元-18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不超过27.01元/股。
温氏股份公告,公司拟以9亿元-18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不超过27.01元/股。
9月12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氏股份”)与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拉索生物”)开展战略合作,基于国产自主研发平台,共同开发出国产固相猪育种芯片【PorcineWENS 100K】,双方将携手推动国产固相猪育种芯片的产业化应用。其设计、生产、制造环节100%在国内完成,具有完整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检出率、一致性等核心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全实现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