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感悟:做时间的朋友

2018年8月31日盈利6167元,本周盈利22147元。

周五白电双雄走势都不好,特别是格力,开盘大跌3个多点。我已经很久没有大幅调仓,一则是自己看不懂市场,每一次自认为正确的动作,事后看都是大脸,二则是真的好机会很少出现。但是,格力点了四个多点,在如此出色的业绩之下,而且还进行的中期分红,找不到理由不加仓。然后就开始调动个股,卖出了中国建筑、阳光城,外加现金,一下子加仓到了16万的格力,收盘时,格力微微盈利中。这样,美的和格力的仓位就有30万了,过去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加仓,但是那个时候,我不确定自己加仓对不对,可是这一次,我是确定的,接下来就看怎么赚钱了。

地产业绩的靓丽,总让我忍不住再看看几家公司的财报。阳光城从16年开始,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及利润,大概是下半年的25%左右。按照这个比例,阳光城18年下半年利润估计在40亿,全年50多亿的利润,对比当前市盈率不到6。因为房地产的预售制,销售结算是滞后的,看18年的销售情况,19年可以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实现结算金额到1000亿+,利润100亿。这样的蛋糕太诱人,真的有点迫不及待。

对于手上的票,越来越熟悉,哪些属于鸡肋,哪些是真正的雪花牛肉。现在只希望手上的江铜能够走出一波正常的行情然后了结,苏宁在双十一前应该会表现一波,希望能降低一半的仓位。江铜属于传统行业,虽然铜周期和未来的电动车行业关联巨大,但是自己也要冷静的想想,电动车的需求增长,还远不到铜使用量的1%,两三年内很难撼动铜价。苏宁所处的零售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竞争特别激烈,利润很薄,即便护城河很大,也无法利用规模优势带来巨大的利润。对于苏宁,很难断定它的天花板,多元化投资的它,目前看是成功的,股价在20以内,都是安全的。

至从某晚开始想转型做战略研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好几天都在琢磨,自己在研究领域有什么优势。我是喜欢提问的人,也喜欢研究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理解是否很深刻,是打问号的。我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几万人,一大堆牛逼的人,随处可见清华北大的硕博。五六个BU,数十个大团队,上千个小团队,这样的大组织,有价值观,有明确的KPI,但是却没有有效的管理输出,基本处于一个自由发展的形态。我也呆过了2家上万人的企业,都属于行业的绝对第一。这两家顶级企业,顶级的战略设计都是优秀的,执行的时候,也基本能到位。可是,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特别是三五十人的部门,基本就见不到管理了。部门的管理水平,就是部门领导的管理水平,领导是怎样的人,组织就变成什么样的组织。很多优秀的同事,因为管理者水平太差,只能离职。可是,公司多数情况下,都认为离职是因为表现不好,或者未能适应公司的文化。可是多数情况下,离职的原因,除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就是领导者的问题。

我在想,未来公司的竞争力,就是组织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的优秀,仅能在管理层,那么这家公司是无法从优秀到卓越的。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没有专门的部门去研究公司内部的管理,没有人去分析各个不同部门的管理形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些业绩优秀的部门,是因为运气好选择了好的赛道,还是因为管理能力强,还是因为个体能力突出?如何让一个公司的个体,对公司有更大的价值认同,更依赖公司,让个体觉得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发声。公司如何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发现出更多的管理问题,提升部门的运作效率?这些事情,在学界有很多人研究,是高大上的管理学,有德鲁克这样的神人。可是,在企业界,却没有一家企业,真真正正的把管理当作一个从上到下都要研究,从整体到细节都要分析的事情。貌似只有优秀的管理者,没有优秀管理的企业。

我想去做这样的研究,发现公司内部的优秀管理基因,找出那些可以复制的好的管理方法,也找出那些不对的坏的方法,然后建立企业的管理交流。

虽然现在的我,还处于公司特别基层的状态,这样美好的愿望也很难成功。可是,不尝试谁都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蝴蝶效应。特别是我司有几位真正的管理学大牛,他们热心肠,并且横跨企业和学界,我的想法完全可以去和他们沟通。

过去几年,我因为注重个人的知识积累,看了很多互联网的书籍,也学了很多管理学的书。虽然我日常的工作,这些积累没有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这些知识扩展了我的眼界,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提升了我的谈吐。最终,让我的薪水涨的比同龄人快。

接下来,我要把之前的学习,继续深化,并且落地下来,变成文字,变成表格,变成可以和别人交流的产出。两周一篇,给我40周的时间,20篇优秀的产出,我想那一天,我会因为这些管理学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要和时间做朋友,不管是炒股还是工作,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的努力,实时的反馈,一定会获得超额的回报!(作者:独上昔楼)

—————— 分享 ——————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