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阳谋:传媒垄断与股神崇拜——主流媒体——谁是你的主人

  • 作者:陈思进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21-01-09 19:10
  • 评论:1

活跃于主流媒体的股票分析师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研判经济形势,但他们的分析似乎并不十分可靠。无论是在美国华尔街,伦敦金融城,还是中国如火如荼的A股市场,媒体永远传播“牛市言论”。他们试图让公众相信,市场要么仍在牛市途中,要么已至熊市末期,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可能。因此大家不是有机会顺应上涨趋势赚钱,就是有机会捞取一大堆廉价筹码“抄底”,总之市场永远向好,什么时候买进投资机构抛售的东西都是对的。

这份乐观不难理解,因为所有的广告都只会做正面宣传。有时媒体也会“善意”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但这就如同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不过是流于形式。无论是纸质传媒、门户网站还是电视广播,推销股票注定是促销行为,并非发自帮助公众赚钱的善心。希望公众买进股票的,是付钱给媒体的上市公司,以及那些随时准备套现的董事和大股东。

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从股市提前反映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股市的表现相对经济基本面不仅不会超前,而且经常严重滞后。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7月集中爆发,在此之前早有诸多迹象预示危机即将来临:工厂订单减少,期权与期货价格上涨,次级按揭贷款(无需收入证明,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而且在头三年里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数额在2006年就已突破6000亿美元,占按揭贷款市场总额的20%。可是财经媒体却视而不见,继续鼓吹“房市没有泡沫”。即使有少数分析师敲响警钟,他们的言论也不会引起重视,要么在一片唱多之声中被埋没,要么被公开嘲笑为无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见顶的时间为2007年10月,也就是说在次贷危机集中引爆之后的3个月里,美国股市仍在一路高奏凯歌。“晴雨表”之所以失灵,与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关联慎密。

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媒体们则更没有闲着。2007年10月 ~ 2009年3月,道指从14000点跌落至6400点,在此期间《纽约时报》和CNBC电台几乎天天号召投资者抄底,称这是年轻人一生难求的买入良机。顺带一提,华尔街一直广泛宣传年轻人应多买股票,老年人多买债券,甚至为此特别编制了一套范式:用100减去你年龄的差作为投资股票的百分比,剩下的用于投资债券。比方说你20岁,那么股票应占你总投资额的80%,债券为20%。到了70岁,你的股票投资应占30%,债券占70%。长期以来,美国公众的头脑始终被灌输着这样一个概念:“债券无风险;股市只有短期风险,没有长期风险”。年轻人对抗短期风险的能力大,所以应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多多益善。那么年长者呢?财经媒体难道会奉劝他们卖出股票吗?当然不会,其理由是——如果您爱自己的子女,并打算为他们留下更多财富,也应抓紧机会抄底。

于是,男女老少都在媒体的鼓噪下买入。不过在另一方,有人却在悄悄卖出。2010年,正当资本市场为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欢呼不已的时候,用于追踪“内部人士股票交易”的Vickers指数却呈现出空前异常。分析师阿兰·纽曼(Alan Newman)在研究了纳斯达克指数的前十大成份股(苹果、谷歌、亚马逊等)、HOLDRS零售指数基金(GAP,TARGET,COSTCO等)和半导体行业几大龙头企业(Altera,Broadcom,Sandisk等)内部人士的交易记录后发现,这些公司的高管在6个月内共计抛售了1.2亿手股票,而与此同时买入手数仅有3.8万。内部人士的卖出-买入比(Sell-to-buy ratio)竟高达3177:1!这是阿兰在其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的状况。“很明显,高管比公众更加了解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他们认为此时此刻持有现金比持有股票要明智”阿兰说。股市虽频创反弹新高,但企业高管的抛售冲动与公众强烈的买入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一年之后,果不其然,美股结束反弹,重拾跌势。

上市公司与主流媒体之间那讳莫如深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见一斑。依照常理,宏观经济形势对媒体行业利润的影响应该是轻微的,因为无论股市处于牛市还是熊市,大家都会去读报纸和看电视。在经济萧条期,传媒业虽然也会受到影响,但至少应该“跑赢大市”。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新闻业的巨大震撼,丝毫不在金融业之下,令人难以理解。2009年2月,美报纸出版商Journal Register申请破产保护。纽约时报、CBS、MSNBC、时代华纳等传媒巨头的股价也一泻千里,挣扎在破产边缘。业界传言这些传媒巨头将成为继五大投行和汽车业之后,美国政府的下一个纾困对象。《纽约时报》在2008年的亏损额达到5780万美元,而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al),平均每周亏损100万美元。

美国传媒巨头《纽约时报》(上)与新闻集团(下)近10年来的股价走势

传媒集团与金融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传媒行业主要关心两件事:第一、是否拥有庞大的受众群;第二、广告收入有多高。遗憾的是,这两者之间永远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读者和观众想要的是客观公正的报道,但收了赞助商的广告费之后,媒体报道就不可能再客观公正。财经板块上的每一条新闻、每一则评论看似不经意,背后一定有它的故事。小型报业公司为了扩大受众群,相对而言比较关心读者利益;但在那些已经雄居垄断地位的主流媒体看来,后一个问题显然更加值得关心。

总之,主流媒体的目的,是让背后的上市公司快乐,而不是让中小股民快乐。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都把印成铅字的东西当作真理,只顾“努力学习”,却并未留意到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那么股民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消息呢?对此,VNN论坛中的一位美国网友给出了答案:

“我也阅读财经传媒,但不是为了追踪消息,而是为了追踪谎言。”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 分享 ——————

评论 1

  • 陈思进 2021-01-09 19:38

    活跃于主流媒体的股票分析师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研判经济形势,但他们的分析似乎并不十分可靠。 总之,主流媒体的目的,是让背后的上市公司快乐,而不是让中小股民快乐。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都把印成铅字的东西当作真理,只顾“努力学习”,却并未留意到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那么股民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消息呢?对此,VNN论坛中的一位美国网友给出了答案: “我也阅读财经传媒,但不是为了追踪消息,而是为了追踪谎言。”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