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市场,中线机会和板块上涨的背后是什么?

  • 作者:股知录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9-12-06 09:31




昨天回忆起2018年2月的一次止损,当时割肉卖掉中国铁建中国建筑

此前买它们的逻辑是,大盘过11连阳,指数来到两年高点,结合成交量看,新一轮的牛市似乎触手可及。

由于此时仓位较轻,如果牛市就这么来了,好像有点亏,便打算加一些防守型个股,稍微把仓位弄重那么一点点。

当时的市场风气偏向白马、龙头,基建板块属于防守板块,大块头基建更是防守中的防守。

也就是大盘要涨它后涨,大盘要跌它后跌那种,可以说安全性是相当高了。

但由于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的现金流都不太好,于是胆子特别小的我不但买得少,还把两只股分开买了点,算是进一步把风险分散。

不太幸运,在11连阳、9连阳之后,迎来的并不是2014年年底那种牛市汹涌,而是指数转脸跳水。

两只股更是止不住向下狂奔,很快,它们都到了止损价。便一键按下,割完了事。

事后也没多想,只当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为所有操作都是按预置策略执行的,而且入场、出场逻辑完整,没毛病!

但今天看到一段话后,又有了另一重思考,这段话是:

龙一往往是小盘,筹码集中度高,主要作用是拉出行业空间,上一次水泥龙一是上峰水泥

这段话讲了板块炒作的逻辑,有点类似房价上涨的助推器——地王效应。

地王频出,方能显示土地成本高,为高房价起到锚定作用。

相当于说,你看面粉都这么贵了,面包卖贵点是不是正常的?

毕竟面包师傅也要吃饭的嘛。于是,很多人都会觉得房价高是合理的。

咱们说回股票。

当一个板块开始崛起时,小盘股快速上拉,抬高相应板块的市场估值水平,随后同板块的其他个股自然有了补涨需求。

这是市场的联动效应,对市场熟悉一些的朋友都不会陌生。

这种现象我也发现得比较早,只是从来没细想过并总结它。毕竟没打算去炒板块、题材,定多有时候趁着某种市场因子活跃,做做中线。

只会有时候下意识地去利用它,且基于大的逻辑。就像上文说到的牛市来临之前买中国铁建、中国建筑。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板块覆盖面相对较广,这种带动效应很多时候是短暂的,甚至没有任何赚钱效用,盲目去追只是给别人接盘。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时候,小盘股上拉打出来的空间,最终持久不了,很快就会塌陷。

直接反应是板块内个股的跟随无力,甚至是小盘股上拉之后的地包天扣杀,这是赤果果的陷进。

市场,就是这么血腥!

这种情况近年很多。

而真正能够赚钱的板块效应,想来想去都只有一种可能,上涨的逻辑够强、够持续

比如2017年的雄安新区,数只核心龙头一字封板多日不开,外围非核心成员也有了借机起舞的空间,这种才是强势的机会。

再比如同为2017年的供给侧,造成黑色系涨价促成相关个股利润持续改善。

有强度,有持久度,最终成为强板块效应。

这种驱动因子有时候是可以去寻找的,甚至是可以埋伏的,甚至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根据2016年期货商品的涨价,推断相关板块2017年利润的持续改善;比如根据去年猪价的异常低,埋伏猪肉股行情;比如根据模糊的更换周期,埋伏三一重工的业绩持续爆发。

少数是在个股,多数在于板块,只是没把这些相关的逻辑用另一种思路梳理。

当然,雄安新区没法推断,我把食指掐破都算不出来。

然后咱们再把视野放宽,哪就是更大范围的机会——全面大牛市。

所有的板块成为个股,全部的个股加起来都是这个板块。

我当初买入中国铁建、中国建筑,正式基于这一逻辑,只是没从这一角度去解读。

当时做的打算是,如果牛市不来,这种大盘股也抗跌;如果牛市来了,这种权重即便不是先头部队,上涨也不会落下。

只是没想到,那也是一个相对高点,砸盘时候权重最能撒欢。

接下来,咱们再把这种思维延申一下。

2015年的牛市之前,有这么一种说法——大象起舞即是牛市尽头。

因为牛市末期已经没有板块可以再拉,没有板块需要补涨,连最耗资金量,距牛市逻辑最远的大盘股都起来了。

其实咱们拆解来看,就是在市场体量尚小的时候,大牛市以板块行情的方式演绎,这或许就是全面牛市的逻辑。

当然,这种逻辑在2015年之后似乎是破了。

这自然又是另一个章节。

这个应该算是自己之前做中线投机的一些梳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寻找上涨的逻辑——股价的驱动因子。并试图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去尝试拥抱它,也就是提前潜伏。

2018年2月那次割肉,就相当于找了个低点蹲着,等着接树上掉的桃子,结果没想背后被人来了一脚。

基本就是这样了。

2/2

—————— 分享 ——————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