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学堂: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大战略!

证券投资11年回顾

2006年末到2007年初接触到基金投资,是投资活动的开端。当时了解了一些基金投资的基本投资理念,比如分散、专业化选股、长期投资等等,比较认同这些理念的。基金的这些理念使我对于投资的认识有了改观,从对传统股民完全不靠谱的印象中摆脱出来,开始觉得投资是一件靠谱的事情。

在2006年之前,工作也不太顺利,自身工作能力不足,身体也不太好,和人相处也觉得比较累,抑郁倾向比较严重。2006年末,工作单位机构改制,触动了我的生存底线。我决定反抗,拒绝任何新的工作安排,并给自己放长假休息。可笑的是由于机构改制,我的工作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隶属,工资支付和工作无关。也就是说我给自己放假了,也没有谁能停发我的工资。这是一次典型的套利,仅仅是思路的改变,就使得我的生存状态从焦虑压迫变成了彻底解放。

这个情况的出现,对于我一贯正统的思路有很大的触动。认识到1要运用一切手段生存下去,正统思维过不好,任人宰割。2发展要靠战略思路的改变,不能只靠平面推进。这对于一个以前无比看重工作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思想转折(整个社会的教育机制和生存机制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2007年我完全淡出工作。我认识到常规的思路根本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我将结婚用的房子卖了,房款用来投资(投机)。其实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很多人都有三五套房了,我只有一套房,无论房价怎么上涨,我的财富水平永远也跟不上房子多的人,必须弯道超车。

2007年指数5000点的时候,我用卖房的钱买了开放基金。到6000点的时候赚了一些钱,然后就不断下跌,到2018年末的时候亏损60-70%。从当时看,卖房买股是严重的错误。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上的积蓄,我拿来与网友合开了一家网店,盈利不多,最开始还是抱着做大做强的想法,合作还算愉快,赚了一些小钱,特别是在证券投资大幅度亏损的时间段内,网店盈利,还是能够支撑一部分生活开销的。通过经营活动,多少懂了一些生意上的常识,虽然只是一些很浅的商业经验,感觉对于投资的帮助还是很大。

婚礼办的非常简单,收的礼金,也被我拿去炒股了。但买股票比买基金慎重了很多。买入动作非常缓慢,当时我认为直接买入股票,恐怕经验不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使用代理人,可能会被市场中的非明示规则所迷惑。后来我知道这个非明示的规则其实就是绝对市盈率水平。事实证明我的预先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如果当时主要仓位不是通过基金买入,而是直接全部买入股票可能损失90%以上。

以上一系列操作,已经埋下了婚姻矛盾的伏笔,卖房买股,简单的婚礼,礼金用来投资,租房住,不工作,生活开销极度拮据。投资最初的两年可能还有人支持我,但投资到第三年、第五年,已经没人信任我了。怨声载道,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劝慰和安抚的工作,这个过程当时很多人认为就是在画饼,目标是不可实现的。

2009年政府有一个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这个时候,我已经经历了指数从6000到1600的洗礼。我眼睁睁看着所购买的基金不断在熊市中下跌,并且,按照基金宣传的所谓长期持有理念坚持着没有卖出。全程经历牛市到熊市的下跌可能是对证券投资心理学的一次很好的体验。

熊市的最大好处。可能就是可以使得投资者静下心来学习,看盘是没法看了,只能看书。这期间可能是我读书最多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把网上书店可以买到的和投资沾边的书都读了一遍。

我比较推崇的是格雷厄姆的著作。逆向投资方面我比较喜欢看邓普顿的传记。科斯托拉尼的书有很多历史案例,可以弥补投机经验的不足。马丁惠特曼、赛思卡拉曼、约翰聂夫,彼得林奇,乔尔格林布拉特、索罗斯、冯时能、还有护城河理论的书也都不错。我的经验是最好阅读投资家自己写的书,然后互相印证,找出真能用于实战的技能,理论体系需要阅读《证券分析》打个基础。

因为2008-2009年有了些投资经验,我就开始不断买入大幅度折价(对折)的封闭基金,股票还是没有敢多买,买了招行,万科,万华,五粮液同仁堂,但都是试探性的缓慢买入。

2008-2009年买入折价的封闭基金我运用了杠杆,主要是亲戚的一些借款,还有信用卡的融资,当时支付宝管理宽松,信用卡融资比较容易。

2009年封闭基金轻松翻倍,折价率变化,明显促成了翻倍行情。股票买入虽然缓慢并且没有买在低点,但买入的股票也翻倍了。3500以后股指开始逐步下跌,封闭基金因为有折价的原因,下跌幅度不大,此时我的资本量,已经恢复如前。到2010年初的时候,亲戚要收回借款,我顺势终止了信用卡融资。如果此时不终止信用卡融资,恐怕赚的钱又要输回去。因为长达5年的逐级下跌开始了。

2009年7月到2012年8月,招行股价被腰斩。2014年3月招行又回到历史最低价位附近。这一期间我一直在增加招商银行的仓位。最开始的理由是PEG比较低,然后是绝对估值比较低。资金来源主要是卖出其他证券持仓。

比如封闭基金,股指下跌过程中封闭基金因为折价率不断缩小跌幅不大,就逐步换成了招行。

比如开放基金,在2010年末,持有中小板股票的基金恢复到了高点,指数基金一塌糊涂,持有价值股的基金业绩不振,我将这些基金逐步清理后,换成了招行。

现在看指数型开放基金无法抵御下跌风险,且指数长期低迷无法获得收益。价值型配置基金,基金经理时常换人,宣称的价值方法也没有很好的延续,人员变动之后往往业绩快速衰退。成长型配置基金的绩效不错,但也比较严重的偏离了一般性的投资准则,且喜欢抱团取暖。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就慢慢疏远了基金。

还有一些亲戚的借款也逐步买入招行,支付的利息在10%左右。

实际上,我最开始买入的这些股票,招行,万科,万华,五粮液,同仁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总觉得只有招行不错,性价比最高,也就把其他股票慢慢换成了招行。但其他股票的阶段涨势和最终涨幅都比招行强上不少。这就是我选股能力的问题了。不过还好,因为也没什么钱,其他股票买的不多,没有特别后悔。

此时婚姻状况也不断恶化,长期的生活压力,使得早期的战略构想不断被拿出来质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辩驳、去解释,哪怕绝大多数的生活费用实际是由中国证券市场支付的。我觉得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解释自己的战略了,因为战略越隐蔽成功的机会越大。把战略反复暴露出来进行解释,其实是降低了成功的概率。

由于婚礼是以避免内耗,节约资本,节俭为导向举行的,当时的设想是避免铺张浪费,将钱用在刀刃上,做好投资,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勉强达成了合意,但也确实没有遵循常规的婚俗。虽然过去的决定是,共同努力投资,节省开支,复利发展,但对于完成目标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耐心不够,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的心理难以避免,经过几年的折磨,女方越发觉得不满,旧账不断被翻出来,旧的合意被不断打破,认为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矛盾升级。

实际上,当时家里根本没人上班了。全部依靠中国证券市场度日,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方还是认为投资就是个无底洞。不断拆台预先设计的投资战略,使我对是否能实现生存自由高度怀疑。

当时,我觉得这种被动的局面恐怕无法长期延续,我等得起,其他人已经不愿意等了。我想到了一个不得不为的方法,就是靠券商融资融券来加速财富积累。一定要在家庭全面崩溃之前赚到足够多的钱。(作者:八戒II)

—————— 分享 ——————

评论 18

  • 静悟人生930 2018-09-06 21:44

    现在股市最大战略就是美国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得等等。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