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洪嘉骏: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 作者:36氪财经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22-12-29 17:19

当前,疫情政策转向、经济环境或将面临变化,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未来机遇会在何处?

36氪财经邀请了兴业证券海外TMT行业首席分析师洪嘉骏,与大家分享站在一个证券分析师的角度,如何去正确地看待一家互联网公司?如何去给他们估值?又如何对财报亮点进行分析。

|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投资收益到底重不重要?

洪嘉骏:投资收益不太会影响估值,它某种程度会影响业绩。但是刚刚提到其他收入,它有很多一次性的。如果是一般的投资收益,我觉得可以用平滑的角度去看,可能不用每个季度都完整地反映在他的业绩或估值水平上。像一次性这种,在某种程度需要去掉,比如处分腾讯或美团的股票,到时候会计处理就是公司取得这些股票的成本,扣掉当前价值,就是它的一次性的利得。可能处置京东持股就有几百亿、上千亿的利润,处置美团也是可能有相同量级的利润,但实际上腾讯本身的股价受处分利益的波动不是特别大,可能仅有几个点的波动,不会完全反映在它的财报上。我觉得一次性事件比如股票回购,把这一块投资去掉了,分析变现之后对公司本身股东权益的影响,而不是单纯当成业绩利润当中去看这件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这种投资收益本身重不重要。对于有些公司很重要,比如像巴菲特的公司以投资收益为主,那投资收益就很重要。但是毕竟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还不是投资控股公司,至少现在还不多,所以对于投资的收益来讲,他们就变成一个现金流或生态的补充。但是对于它本身的重要性来讲,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小。平台还是以自己本身所经营的核心业务,像电商、游戏或者广告,还是以这类的业务为主。

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海外的业绩,您怎么做评价?

洪嘉骏:2019年之后大家对海外市场发力比较多的,但我认为海外市场其实还是需要长期耕耘的。不管是早期的流量赋能,还是现在的科技赋能,对于海外市场来讲都还是比较间接的。因为腾讯、阿里等平台在海外本来流量就不是特别高,相比微软、谷歌、脸书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比较能够发挥优势的地方,反倒是国内互联网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比如微信增值的功能、支付宝的金融功能。从这一类产品的逻辑,其实是可以去多做发挥的,但又牵扯到海外市场,包含用户的接受度以及监管,尤其像金融这一类相关业务的监管。所以我认为海外是要以一个更长维度去看,像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巨头,他们对研发的投入可能都是至少3到5年才能看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短期来看海外市场,不管是国内互联网龙头,还是海外的互联网平台,从去年底海外疫情解封以来,他们的增速有比较明显的衰退,可能线上实践转到线下,所以像一些游戏公司在海外表现的不好,包含他们本身像社交广告、游戏主机、手游,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放到一个常态性的角度去看,比如明年的市场规模可能就不会再下滑了。三季度之后,下滑的速度已经有很大的减缓了,所以这种整体的广告或市场认为还是会回到比较稳态的阶段。目前海外包含欧洲,东南亚,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在下滑,美国可能一季度也开始下滑。这一方面可能在明年,至少明年上半年还会对整个海外的互联网市场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对于国内的出海,我们认为只是一些短期的扰动。

长期来看,包含像腾讯的游戏,像阿里在东南亚的电商,甚至于像拼多多在北美的电商,我们认为在假以时日还是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的。

像互联网企业的财报解读,跟其他的传统的企业,您觉得会有什么非常大的不同吗?

洪嘉骏如果是拿互联网公司跟一般的硬件公司或者是计算机类的公司,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地方是差异比较大的。

第一个就是在收入的模式,一般公司可能还是卖产品或卖服务的,成本关系比较线性,虽然也会有规模经济,但不像是互联网公司的变动成本那么小,所以对互联网来讲,它有更高的提升盈利能力的空间。只要产品或服务是非常热门的,利润率就可以提得很高,可能提到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差异点。在广告跟营销方面,由于它有比较高的边际延展能力,之前大家就会努力地获取用户或市场,所以在投流或在营销方面就会大手大脚。最近一年多来看,已经有本质性的转变了,对于一些买流买量的行为会比较克制,同时对业务本身的发展也会有比较注重优先序,排在后面的可能不会刻意发展。

第二个就是在投资方面,互联网企业的费用比率比起传统企业会高得多。虽然互联网公司主业不是投资业务,但毕竟经过最近10多年发展,投资产生了非常大现金流,也出现生态的结盟,所以投资收益的变动,甚至处置投资和股票,,有时候就会很大程度影响报表。所以在看实际经营状况的时候,不一定是完全剔除,至少要知道这一方面对公司的EPS影响有多大。

最后一个,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分红比较少,但是股票回购可能会比较多,当然股票回购也是这两年才变多的。如果这些科技龙头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力度,其实对本身的估值还是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一般的传统科技公司有固定的派息,但股票回购不一定很多。互联网公司刚好是反过来,尤其是处置资产之后,像京东、美团的股票,还是有一个比较强的回购或者是分红的力度的。

各市场的估值差异是如何演变,以及您认为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洪嘉骏:如果专门要讲互联网公司,会比较难对比。因为在A股、港股、美股的互联网,大家的估值逻辑不太一样,公司本身的类比也不一样。

我们先讲港股。国内最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在港股上市,有一些在美股上市,所以估值逻辑会有一些出入。包含像港股的互联网龙头,处于新兴市场的高增速公司,大家可能还是用成长股的角色去看待,大家即便会用PE估值去看,也是用一个比较远期或者估值水平比较高的方式。有一些像美团、快手或者其他还在高投入阶段的公司,会用PS或5年之后整个公司的盈利状况进行估值。

大环境的不一样,整个互联网的增长逻辑已经不一样了,所以这些估值的水平其实有不同程度的往下调,而且会更重视实际获利的能力,更多的是往PE这边转。即便是要3-5年之后才能够获利的公司,也不一定会用PS去看,而是用未来的一个PE的角度。比如像快手,可能用2024年、2025年的盈利表现再去给一个估值,把它折现到现在的一个市值。

像美国可能就比较不一样,因为大家对美国科技公司永续经营的预期是比较好的。比如美国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或科技巨头,大部分都盈利了,PE水平比较高,大家可能还是会比较慷慨地对其估值。比如亚马逊的核心电商的业务,就跟阿里一样,需要把这些云业务拆开来看,但估值的水平肯定都还是比港股或A股高。

另一方面,在整个经济下滑情况下,市场对估值水平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像纳斯达克,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高beta的,大概是SP500的1.5倍。像这些科技龙头,它的倍数可能更高,比如SaaS、半导体的公司的beta可能是3倍左右,所以在一个本身经营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下,估值也会有一个很高的变动。这种变动不一定小于过去这一年多港股互联网的一个变动,就像特斯拉或者是Salesforce这一类的公司,我们从高点到往下,其实都是跌了70%以上。所以从某种的角度来看,虽然估值大家是愿意给的比较慷慨的,但是系统性的估值变化,还是会给科技的龙头一个估值很大的波动区间。

明年,您认为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展望是如何?

洪嘉骏:在疫情放开之后,经济恢复的速度应该是会比较快的。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线下毕竟还是很多广告或者是商业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场景,虽然线上的时间不一定会变长,但是线下的投流或者是品牌、竞技活动正常之后,大家在网络上的消费也会正常,所以最直接的就是像互联网的广告或房地产、游戏、电商等,都是受疫情还有监管政策影响比较大的。恢复投流之后,这些互联网的平台广告收入增长,不仅会恢复疫情前的状态,还可能恢复到监管之前的状况,有可能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是超预期的。所以这些龙头的公司,包含社交、短视频、像搜索类的公司,我们认为估值、业绩还是恢复比较快。

第二个,从外部的角度来看,像中概股之前因为美国证监会底稿审查的问题,有很多公司面临退市的不确定性。近期监管已经表态这些中概股短期之内已经没有需要退市的。所以对于合规要求比较强的外资长线资金,之前因为趋避退市风险,目前态度边际是有改善的;对于中期或短线的资金,甚至能够开始流入。但刚刚也提到,美股科技板块目前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宏观压力,所以我们认为中概这一波的力度其实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来,就已经被美股大盘的压力抵消掉。但在明年一季度或二季度整个大盘持稳之后,整个中概股的资金流入还是会比较明显。这不仅带动中概股,对于港股的互联网其实还是有比较强的效果。

所以从整个中概股的一个估值的修复来看,明年互联网行业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行情。

—————— 分享 ——————

热门股票